媒眼看汉源丨古路村走进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

  • 2023-09-06
  • 来源:汉源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汉源县融媒体中心
  • 观看:17136 次
  •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9月3日,作为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主体活动之一,由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9月3日,作为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主体活动之一,由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享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来自多个省份文旅部门负责同志、文旅从业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故事和生动实践。

    参加分享会的各界代表认为,旅游业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更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助各民族共享祖国发展成果

    去大理打卡“有风的地方”,去西双版纳当一次“在逃”傣族公主……

    今年上半年,因为独特的民族风情,云南成了社交媒体上“火出圈”的旅游选择。

    数据显示,云南省上半年接待游客达5.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94.32亿元,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134.9%和122.2%。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饶祥碧介绍,今年以来,“半个中国游客在云南”“苍山洱海变为人山人海”等网络语言一度刷屏网络,“去云南”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云南旅游的火爆,是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从南国雨林到白山黑水,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国内旅游业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今年上半年,新疆、西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3.6%和47.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玉刚带来了一组喜人的数据:2022年,全州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9亿元。今年以来,甘孜州旅游业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1至7月共接待游客2363.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9%和39.83%。其中7月共接待游客748.64万人次,环比增长98.41%。

    李玉刚特别介绍了甘孜州探索推进的“企业+资源”“股份+资产”“就业+保险”的景区开发模式。该模式通过景区优先“输血”,带动辐射周边乡村改善发展环境。

    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原本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村里人还住着帐篷的落后村。在木雅圣地景区的带动下,村里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约3500元,提升至2022年的近2.5万元,收入增加近7倍。现在每年全村保底分红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8万元,成功实践了“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模式。

    旅业兴,百业旺,2023年1至7月,甘孜州各景区累计新增住宿业、餐饮业纳税人2763户。住宿业、餐饮业个体经营纳税人分别占到全行业纳税人的92.8%、98.5%。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获得了旅游发展的红利。

    旅游业,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美好产业,也是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朝阳”产业。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也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增速,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坐落在大渡河绝壁之上的古路村,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曾是四川雅安市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彝族村寨。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2340万元,修建了长760米、高800多米的观光运输一体化索道,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老乡们看到商机,在村里开起农家乐,也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参加分享会的古路村党支部副书记骆云莲说,村党支部还带领群众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并对骡马道进行了硬化,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而且方便了群众出行。

    发展旅游,让家乡富了、生活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潜力由此迸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表示,旅游业助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正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

    旅游业,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美美与共”

    文旅融合,旅游业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因“村超”而成为全国热门旅游地。这里生活着苗、侗、水、瑶等15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3%。每次“村超”赛事之余,侗家姑娘唱响侗族大歌,苗族群众手持芦笙表演芦笙舞,不分年龄、不分民族的观众则围成一圈共跳多耶舞……

    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是最接地气的“村超”特色,也是吸引游客最大的亮点。

    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表演侗族琵琶歌。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广受欢迎的旅游文创产品中,有一款可以吃的口红。草原餐桌上,奶制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就包括一种蒙古黄油——酥油。

    嫁进伊金霍洛旗的“湘妹子”肖彬,带领创业团队,对古法炼制酥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研制出一款能吃的酥油口红,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刘晓东说:“这些‘最炫民族风’的文创产品,让各民族的交往交融并没有停滞在历史里,而是‘活’在了当下,让游客觉得有形、有感。”

    “今年,宁夏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演艺作品是《灵州会盟》。”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蔡菊介绍了宁夏将旅游与文艺作品相结合,另辟蹊径促进民族文化深入交流的探索。

    《灵州会盟》以唐太宗李世民驾临灵州会见西北诸少数民族部族使节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的故事,给观众补上了一堂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课。

    蔡菊表示,“这些文艺作品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生生不息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框架下各民族互融共进的伟大见证。”

    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广西民族博物馆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开展科普活动,其中“畅享民歌”活动是最有代表的品牌。“畅享民歌”活动自2010年创办,已连续举办9届。

    参加分享会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覃婷,从第一届就开始参与。“畅享民歌活动让各民族歌手有了更多的交流,在激发各民族传承优秀民歌、建立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覃婷记得,2015年,来自百色隆林的苗族姑娘龙亚腰参加了第五届“畅享民歌”海选。她从小生活在深山里,没上过学,却在跟着爷爷上山劳作的过程中学会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山歌。然而,她的歌声虽然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却从来没有机会走出大山、登上舞台。

    在亲友们和当地文化站的推荐动员下,她坐着丈夫开的摩托车赶了80公里的山路,终于站上了“畅享民歌”的舞台。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这个安静的姑娘一路唱到了总决赛,惊艳了所有的专业评委。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是一年一度八桂大地各族儿女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广西感受这一传统节日。

    4月17日,在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临近,广西各地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图为孩子们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表演民族歌舞。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作为“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会场之一,广西民族博物馆精心打造集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技艺演示、民族特色餐饮体验、民族建筑展示、旅游踏青等功能为一体“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文旅品牌活动,展现壮乡人民的幸福美好新生活、八桂大地改革开放的新硕果。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主会场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壮、汉、瑶、苗、侗等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与藏族、蒙古族、土家族、黎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分享会上,覃婷难掩自豪。

    “此生必驾318!”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河介绍,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公路”之一的国道318线,四川和西藏段被游客们奉为“公路旅行的极致”,每年从甘孜经过到达西藏的车如梭人如潮。从平原到高原,从湖泊到雪山,从唐蕃古道到藏彝文化走廊,这一路不仅是美景美食,更是民族融合的人文巡礼。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随着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各民族交往更加密切、交流更加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视野更开阔、思想更开放。旅游业,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纽带更加牢固。

    旅游业,让各民族更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经济上互助发展、文化上互鉴学习、情感上互相亲近……旅游业,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本报记者前不久在川西高原调研时采访到,在甘孜州道孚县,杭州姑娘孟芳芳与藏族丈夫四郎益西开了一家“道孚拉姆藏家客栈”。孟芳芳研制出川浙融合菜,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我的融合菜在这里很有市场。”孟芳芳家每天都有许多藏族朋友来用餐,有时还会顺带着向她讨教种花的诀窍。她珍惜和藏族同胞的情谊,享受在这里的生活。“我爱这里的一切!”

    事实上,包括客栈、民宿在内的旅游新业态,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平台。

    分享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戴学锋讲述的一个案例,赢得热烈的掌声。

    新疆阿克其格村是一个非常小的自然村,只有858人,都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产业单一,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2014年,新疆策勒县开发阿克其格村牧民的冬牧场——板兰格草场,同时政府补贴当地居民开设帐篷牧家乐。阿依古丽,一个从未离开过和田老家、也不太会讲普通话的22岁维吾尔族姑娘,她家成为第一批开发旅游的居民。

    2017年,阿依古丽还分不清普通话的5万和50万,2018年,阿依古丽已经能比较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了,其家庭年收入也增加了十几倍,还购置了一辆小汽车。2019年,她不仅已经成为当地旅游致富的带头人,能用普通话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开始学习用国家通用文字写文章。

    在田字格的小本上,阿依古丽饱含深情地抄写了一段文字:“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了,大家齐心一致了,任何势力都无法破坏我们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吧!”尽管抄写的文字歪歪扭扭,但毕竟已经能写了!

    2021年,再访阿依古丽,她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段话:“这两年我们家里有很多改变,比如家里有改变,生活有改变。增加收入,旅游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县的老百姓已经脱贫了……民族团结好了,发展旅游以后全部民族一家亲。”

    现在阿依古丽已经成为学习国家通用文字、促进民族团结的带头人,县里正准备让她做更重要的工作。“阿依古丽仅是一个小小案例,在新疆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案例。旅游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通过普通话的学习,让他们从封闭走向开放,增强了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戴学锋饱含深情地说。

    “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习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表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百闻不如一见,旅游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民族地区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人次大幅增长,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2022年12月,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实施方案,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年多来,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各地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开展了一系列生动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还要推出一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线路,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单钢新表示。

    “观点汇”

    旅游产业,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要紧紧围绕主线,全面深化文旅领域改革创新,在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硬件和相应软件建设,促进旅游人口的顺畅流动和持续流动;二是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旅融合产品,深化文化交流,要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三是要把旅游产业发展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建设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空间平台,更好服务边疆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大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

    旅游能够让各族群众结合在一起,让各民族互相欣赏,最后让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各民族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最好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戴学锋

    旅游发展激发了地缘、血缘、业缘和趣缘等社会关系,使得社区主人、外来游客与商客,通过旅游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彼此互见、互动与互嵌。旅游资源与生活方式成为强有力的价值共振核。旅游主客交往建立了主人与客人间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发展了主客关系,使主客互见;主客交流则描述了主人与客人间互相传递信息与交换价值的过程,形成了主客对话,使主客互动;主客交融是主人与客人在长期交往交流中吸收对方文化的过程,实现了文化互鉴、心灵相通、血缘相融,逐渐产生了兼具多元文化的互嵌社区。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燕琴

    “好声音”

    近年来,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

    旅游高质量发展既要通过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做到有形;也要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少数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百姓做到有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蔡菊

    通过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中吸引广大游客和各族同胞欢聚在一起“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既增强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又让八方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和谐氛围中增加文化认同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饶祥碧

    一个个历史文明的坐标,都讲述着伊金霍洛的民族融合历史佳话,印证了草原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互鉴。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刘晓东

    今年夏季,康定的游客如云,街上摩肩接踵,但最“火”的还属在街边编辫子的小商们,用各色毛线混搭编织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麻花辫子,成为游客的一种时尚,一条条藏式小麻花辫子展现出的是各民族心灵相通。

    ——四川省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黄河

    广西自古就有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

    ——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广西民族博物馆覃婷

    现在,古路的游客越来越多,不管是险峻的骡马道还是跨越大峡谷的索道,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古路也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打卡村。古路之前进出村靠天梯、骡马道,现在坐上了观光索道。

    ——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副书记骆云莲

    来源:新华社


    汉源县融媒体中心




    了解更多汉源资讯

    扫码关注汉源唯一官方媒体



    微信号“椒妹”

    微信号“椒阳”

    汉源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

    大美汉源微信公众号

    大美汉源APP

    抖音号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